怎样理解品牌中的用户定位

栏目:设计资讯 发布时间:2022-12-17
分享到:
用户,是一种看得见摸的着的实体,所以我们定义用户,一般需要对用户进行一个具象的描述,这种描述需要围绕多个不同的维度展开。

用户,是一种看得见摸的着的实体,所以我们定义用户,一般需要对用户进行一个具象的描述,这种描述需要围绕多个不同的维度展开。

比如年龄、性别、身份、城市、爱好、职业等等。

我们把这些看作标签组类别,而性别男、女则是一个个标签。

通过给一个用户打上不同的标签,将这个用户具像化,从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人物,这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,了解的更透彻。

标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?

那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,你需要往你打的标签上靠。

比如你要做一款书包,那么如果你的用户定位是女性,那么这个包的重量、大小、款式、风格,都要往女性这个方向去设计。

于是你把包设计的很可爱,又设计的很小巧。一推出就获得了市场的喜欢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是否所有女性都对包有统一的要求?

重量要轻、大小要小、款式要新颖、风格要可爱?

答案并不是,因为我们只是考虑第一层女性的标签。

假如我们继续往下打标签,接下来打上年龄。

那么20-30岁的女性,对包的要求可能是重量要轻、大小要小、款式要新颖、风格要可爱。

40-50岁的女性,要求可能是重量要轻、需要更大容量,款式和风格要稳重而不失魅力。

你看除了重量轻,其他3个产品元素是不是都有所不同?

我们发现,当我们打上第二个【年龄】标签后,用户的需求走出了差异化的2条分支。

于是我们再打上一层标签【身份】。

职场女白领,对包的要求可能是小、轻、款式潮流、具备很强的搭配感。

而家庭主妇,对包的要求可能是大、能放很多东西、牢固耐用、美观。

于是,用户需求又出现了新的分支,对耐用性、搭配感等有了新的要求。

随着标签越打越多,用户的形象越来越立体,同时伴随着需求越来越多维化。

最后就变成了一个用户画像对应着一组需求集合。

而这些需求集合背后就代表的一个个产品元素的方向。

如果我们不经历这样一层分析,你永远看不清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的东西,你也就无法给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产品解决方案。

这就是如何做用户定位的一个基本框架。

另外这里我要强调几点用户定位的注意点!

1)用户定位最怕臆想,自己觉得某一类泛群体有什么需求。其实压根没有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伪需求,或者非核心需求。

2)本质上用户定位越精细一定越好,越不会出错,因为你把颗粒度做到足够小,意味着出错概率是很低的,但是要避免因为太精细,导致人群体量太小,从而失去了商业价值

3)用户定位完之后,一定要review,review什么?review这些人现在在用的产品是哪些?这些产品解决了用户哪些需求?是否还有没满足的?这就是我后面要讲的价值定位的差异化。

如果用户在用的产品已经非常完善了,需求已经被完美解决。那么你就要思考下同样这波人群定位,如果你提供相同价值的产品,你凭什么打得过人家?

4)在做完用户定位后,你一定要考虑一个点,这样的用户是否真实存在,他们在哪里?

标签是客观存在的,但是100个标签打在一个人身上,这样的用户未必存在,或者容量很少,可能只是我们假想的,这就会又进入定位误区。

即看似很精准的用户群实际并不存在。

另外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这批人最常出现的场所是哪里?线上她们会逛哪里?

无论是后面产品出来之后,我们要进行推广,还是早期的用户调研,搞清楚用户在哪里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。

5)当我们抽象出用户的需求集后,我们需要针对这批人在它们出现的场所中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调研,如果有条件的话。来佐证我们假想的需求集没有偏差,从而让产品定位更精准。调研方法我这里不做赘述。

6)永远要用差异化的思维,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避其(已经占位的竞争对手)锋芒,而不是和已经建立优势的对手刚正面,降低产品的失败概率。


本文章仅供学习参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